前两天在思考 构建贾维斯 AI 思考助手 #22 ,正在犹豫 Dify 和 n8n 选哪个

今天正好就看到了 不要轻易地走进 AI Native(AI 原生) – 虹线

但对于个人使用者来说,我为什么不等它真的超过了 n8n 在用它呢?

再次回到我对标题中观点的判断:如果你的需求对应的品类里,有一个成熟方案和一个 AI Native 新秀,你应当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等待前者补充 AI 功能,而不是尝试后者,等待后者完善主功能。

也是前两天在思考 AI 的隐性成本 #21 时想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问题,今天正好看到了 重看芒格 1994 年的演讲,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内容,用来思考 - 即刻App

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人分辨什么时候技术会帮助你,什么时候会摧毁你。

新技术能极大提高生产力,但收益未必能留在企业中。关键在于,你的业务有没有独特的差异性,能形成品牌。航空、纺织就是负面例子;区域性报纸、麦片,就是正面例子。

所以引入新技术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多少收益会落在经营者手里,多少会流到消费者手里。并非引入新技术就是好事。

心理学上肯定有一个术语来专门描述我上面的这两个正好。在专注某些领域的问题时,自然会注意到更多相关的内容,而选择性忽略其他的。这些正好可能就是对专注和坚持的奖励。

这也正是数据、搜索的作用和重要性,当新问题出现时,能够尽可能的获取相关的信息。这也是我想在 流动知识检索 #19 里实现的目标。让 AI 帮助我汇总相关领域的知识,减少人工筛选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