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世界,之前比较喜欢物理。近几年开始看数学,数学是通往真理的钥匙之一。

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建立在数学之上的。数学是人类探究出的物质世界的最底层规律。数学是理解和描述世界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没有数学也就没有现代科学。

不合理有效性

数学的高度逻辑性和严谨性似乎与物质世界的有序性相契合,也就是数学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数学的存在和其在描述世界本质方面的“不合理有效性”(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也就是我们感受到的这些巧合。

“不合理有效性”(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最早由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在他1960年的一篇题为《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的有效性》(The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的论文中提出。

这些“巧合”也一直符合我的直觉,这些独立于人类思维而存在的宇宙结构或真理,我们人类是通过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思维表达出了这些规律、定律、规则,组成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表达。

也正是这些,让我们有了存在的“意义”。我认为在另一个高等生物作为参照出现之前,这些定律都无法真正的被证明,它们只是人类思维抽象出的物质信息反馈。

世界是“想象”的

世界是“想象”的,或者反过来说,是无限趋近于想象的现实。

从哲学上来说:

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 (Transcendental Idealism)”认为,我们所经验到的现象世界并非事物自在之物本身(Ding an sich),而是我们的感官和知性共同构成的结果。时间、空间以及因果性等是我们先验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用来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构。因此,我们经验到的世界是心灵活动所构建的现象世界,而不是独立于心灵存在的本体世界。这表明我们所理解和感知的世界的本质是心智加工的结果,虽然这个构建是遵循先验结构的,而非随意的“想象”。(我认为物质世界还是独立存在的)

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就其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言,是我们的“表象 (Vorstellung)”。这个表象是我们的认识形式(如因果律、空间、时间,类似于康德的范畴)对自在之物(他称之为“意志”)进行加工的结果。因此,我们所经验到的现象世界是我们的心智构建的表象,而非自在之物本身。虽然世界的更深层本质是他所谓的“意志”,但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是我们的“表象”。

【毕导】这个定律,预言了你的人生进度条_哔哩哔哩_bilibili ,通过这个视频感受到一些新的视角。

  • 韦伯-费希纳定律:人的感觉是和实际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感觉时间过的越来越快。
  • 本福特定律: 本福特定律也许暗示着我们的大自然就是天生钟爱对数。物理世界的数值以对数的形式跨越着数量级,而我们的大脑又用对数运算,把它们压缩回可感知的空间中,才让我们体会到世界在每个尺度上专属的精彩。
  • 正如津巴多在《普通心理学》中写道:知觉赋予感觉以意义,因此知觉产生的是对世界的解释,而不是对世界的完美表征。